我和爸爸丰子恺作者:丰一吟
第26章
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一到南京,他们就忙着要去找“朱雀桥”。问了好几个人,回答都含含糊糊。我们到了一个桥上,父子二人只好假定这是“朱雀桥”。我替他们拍了一张照,心里却在窃笑。因为我的性格比较现实,缺少遐想,不像他们那样懂得怀古。
南京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只“火炉”,不亚于武汉。记得我们叫了一辆出租车(那时出租车可以坐5个人)去雨花台玩。时值正午,我们坐在车里热得受不了时,司机忽然说:
“到了!”
“到哪里了?”
“雨花台呀!”
1955年爸爸在莫干山芦花荡公园留影
啊,这么火辣辣的太阳,谁愿意下车走到“火坑”里去呀!没奈何,只得舍弃雨花台,请司机开到另一处较阴凉的风景点去。那一次游南京,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火炉。后来我春秋季节经过南京,就大不一样了。
搬到日月楼后,爸爸的经济情况更加好转,加之我也有不少译文的稿费收入。我们旅游的次数就更多了。
1955年,举家上浙北的莫干山,连妈妈的妹妹联阿娘和先姐的长子宋菲君也一起去。住在“莫干山旅馆”。
1956年暑假,爸妈我和恩狗上江西庐山。爸爸有《庐山游记》记其事。那一回,我们是由文史馆开了介绍信去,很容易就找到了住所:第一招待所。
在庐山之游中,我记得一件小事。我们的船每经过一个码头,只要靠岸,我和恩狗必然随爸爸上岸去看看。在南京停靠的时候,我们到一家商店里买了一把很锋利的小刀。爸爸每次出游时,总喜欢买一样小小的“纪念品”带回去。有时回去仔细看看,却是上海生产的!这回的小刀也是一样。爸爸笑笑说:
“总归是南京买的呀!”
谁知这把小刀闯了一点小祸。到了庐山,有一天在餐厅里用晚餐时我用它削水果,一不小心,刀尖戳了我左手食指和拇指间“虎口”旁的地方,正好触犯了动脉,血流不止,按也按不住,地上都滴满了血。爸爸连忙求助于服务员。他们看见血太多,赶快打电话请来了医生。血止住了。后来留下一个伤疤,直到晚年才渐渐消失了。
不记得哪一年了。爸爸忽然发心带妈妈和我坐一坐飞机,因为我们三人都没有尝过坐飞机的味道。但飞机票太贵,我们只能就近飞到杭州。三人兴奋地上了飞机,飞机在天上大概只飞了5分钟就开始下降。我们俯瞰下方的小山小水小房子,觉得很新奇。料想爸爸也如此。谁料爸爸两脚着地后的第一句话是:
“奈末性命着光了!”
这句石门话的意思是“这下性命保住了!”原来爸爸是为我们享受,他自己却提心吊胆!
说起石门话,我们一家人在家里一直是讲石门话的。即使到了现在,我和我那不是石门出生的女儿小明在家里也一直讲石门话,女婿也能听懂,外孙不仅听得懂,还会讲几句,而且一直向往着去石门乡下和小朋友玩。
1957年6月7日,我们游了江苏的镇江和扬州。爸爸有《扬州梦》一文记其事。
我因与爸爸有合作翻译的关系,从1954年起在万叶书店申请改成了半天上班。万叶书店与其他两家出版社私私联营为新音乐出版社后迁往北京,我就以特约编辑的身份留在上海工作,直到1956年11月解除特约。因为钱君匋先生回上海来创办上海音乐出版社,我就进了那出版社。但试用期三个月后因上面不同意我办半天公,我就回家了。直到1961年进上海编译所。所以1957年起我是自由职业者。
恩狗因患了轻微的肺结核(可能是传染),在格致中学读到高三就休学在家。他喜欢诗词,爸爸教了他很多首。教到姜夔的《扬州慢》时,爸爸被其中“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冷月无声”的句子引起了怀古的心情,马上叫恩狗去买火车票,经镇江转扬州去访古。我们姐弟同行。
记得就在我们到扬州那一天,报上登出大篇关于“右派”的报道。多少优秀的知识分子从此开始了苦难的生涯!可是爸爸对政治很漠然。给我的印象,爸爸只有抗战时热心关注时事,天天看报。建国后,似乎就很少看报了。我想,这一半由于他本来就是一个不问政治的艺术家,一半则是因为那时报纸的报道很单调,报喜不报忧。
我那时其实也不喜欢看报。如今就不一样了。我每天必看报。如果没空,也必定保留着以后补看。爸爸如果活到现在,想必也是一样。因为现在的报纸越来越报道真实情况了。那时我们对有关“右派”的这篇报道一点也不敏感,仍然热中于自己的游玩,后来,对于报上的报道,一时还信以为真。某某人是“右派”,被抓出来了。我们就以为他真的是坏人。直到后来大批大批的人都被定为“右派”,爸爸的好朋友们也当上了“右派”,我们才震惊起来:这社会怎么了芽选唉,还是“莫谈国事”吧。
父子二人又是热衷于访问古迹。一股劲儿地找二十四桥。终于找到一座很差的小桥,他们两人也有点失望,别说我了。于是就在那里拍了照。